让私有云基础设施兼具弹性、敏捷的公有云特性与稳定、高性能的生产就绪能力

SmartX超融合平台架构

为什么选择超融合

构建弹性、敏捷的

企业云基础设施

 

2-3节点起步、高可用分布式架构,无缝横向扩展

运维省心,“0”业务停机,“0”人工干预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因此,必须有一种高度整合统一、能够灵活扩充、按需分配,并且性能优越的数据中心来满足需求。云计算交付模式以及全新现代数据中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随着虚拟化技术的不断提升,虚拟化应用水平的不断加强,几乎所有新建和改造的大型数据中心都开始使用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 新一代数据中心将所有设备和系统资源池化,利用统一计算系统、统一存储系统、统一网络系统分别构建计算池、存储池、网络池。实现整个数据中心的网络状结构向虚拟化结构的转变。所有的应用系统、数据、网络由此开始变得和硬件无关,大大简化了整个数据中心的逻辑架构,使得数据中心的管理、运维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这就是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oftware Defined Data Center,SDDC)。

        SDDC就是把数据中心所有的传统、物理、硬件的资源进行虚拟化、软件化。借助软件定义的IT架构,打破现有软硬件紧耦合的模式,将硬件设备的功能、可管理性以及更多可操控成分借助软件方式得以实现和定义;降低IT整体复杂度,节约IT总体拥有成本,提升IT效益,实现整个IT基础架构融合统一,并具备向云数据中心转型的IT能力。

超融合基础设施由于其敏捷弹性、资源高效、管理极简等特征,越来越成为企业部署数据中心的重要选择。

超融合基础架构HCI

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超融合基础架构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和网络功能(安全及优化)深度融合到一台标准X86服务器中(支持信创服务器硬件、中间件、数据库),形成标准化的超融合单元节点,而每一套单元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构建统一的资源池,多个超融合单元通过网络方式汇聚成数据中心整体IT基础架构,并通过统一的超融合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集中运维管理,帮助用户打造极简、随需应变、平滑演进的IT新架构。

        超融合的构成和特点:

        超融合是以基于商用服务器硬件,以软件定义的方式和分布式架构为用户提供集成虚拟计算、虚拟存储及虚拟网络等基础架构服务。

        超融合只是一种部署架构,分布式块存储对传统存储的替换是变革的核心,并可以支持第三方虚拟化平台或集成自有的虚拟化平台;

        超融合集成了软件定义、分布式和集成部署带来的优势,形成了强大敏捷但又简单的基础架构。

 

 

       根据超融合的架构和特点可以看出该技术为私有云的 IaaS 层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和简单的基础架构资源池化方案,超融合帮助 IasS 层轻松地完成了基础架构的的“云化“改造,使其具备 Scale-out、软件定义等等特性。

 

 

部署区别

传统虚拟化架构vs超融合架构

相比传统 FC SAN 架构,超融合有了显著变化:

无需专有的昂贵的存储硬件和SAN网络,仅使用标准服务器与万兆以太网

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每个节点配置 SSD 盘作为缓存,多节点并发具有更强的聚合性能。形成统一可弹性扩展的存储池,并且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

分布式存储形成的统一的资源池内性能和容量都可以按需配置,数据自动均衡;

计算虚拟化和存储部署于同一服务器节点。

 

因此,超融合本质是分布式存储 + 虚拟化融合部署

为您构建“省心”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对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以及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不断增长,现代数据中心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变化。

 

运维管理复杂

 

基础设施供应商繁多,配置管理独立和割裂,维护成本高,运维不可视、策略调整及故障定位工作量大。

资源扩容困难

 

集中化的共享存储架构,存储资源难以随着计算资源扩展而自由横向扩展,无法适应数据中心未来可弹性扩展的要求

投资成本高昂

 

计算、存储分离架构,需要配置独立的SAN网络,通过存储链路和存储设备冗余的方式达到设计目标,投资成本高

业务部署上线缓慢

 

业务上线的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硬件选型、多厂商采购、分批到货、上架安装、网络配置、综合调试、业务部署等环节,上线时间长。

传统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

        近10年来,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众多企业更多将重心逐步转向创新敏捷型业务,业务起步时与成熟高峰期业务量差值极大,IT基础设施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轻量起步、敏捷弹性成为创新型企业部署IT基础设施的关键需求。 越来越多的数据在分支产生,企业分支由于其环境复杂、地理位置特殊、行业属性强等特点,对环境的宽适应以及极简管理成为企业分支部署数据中心的关键诉求。 国家“双碳” 战略的提出,驱动企业IT基础设施进一步向着集约化以及绿色节能发展。

锚点

360 秒了解超融合基础设施

本视频介绍了超融合基础设施及其“4 大关键能力”:①按需投资与快速交付;②支持多种虚拟化与服务器;③承载关键业务应用; ④零业务中断的智能运维。

方案价值

高可用的基础架构

由 3 个或以上节点组成,以分布式架构进行部署,可有效避免单点故障,并能提供故障自愈功能,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 可提供原生的异步灾备甚至双活基础架构。

弹性的分布式架构

通过增加/删除节点,安全、轻松地完成资源的在线扩容/缩容,不影响正在运行的业务。 强大的 Scale-Out 能力,性能可随集群规模增大而获得线性增长。按需投入。

安全可靠

跨集群真AA双活、同步复制,包括虚拟化真双活的全栈双活能力,自研轻量化安全容器。智能健康检查、故障提前预测。                                             

易于管理

超融合帮助私有云非常简单地完成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降低方案的复杂性。 支持集成 VMware vSphere 和 KVM 等主流虚拟化软件,用户端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超融合平台的核心软件内建原生服务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等组件。基于通用X86商用服务器/信创服务器(鲲鹏、海光CPU)和标准的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即可快速构建强大而敏捷的云化资源池。除原生虚拟化组件之外,还可搭配 VMware 等第三方虚拟化,以超融合架构部署。

  

服务器虚拟化

采用原生虚拟化或Vmware vShpere虚拟化

  • SmartX原生虚拟化ELF:无需额外付费,即可拥有生产级虚拟化能力。

  • 搭配Vmware vShpere虚拟化平台:沿用Vmware虚拟化的完整生态,需要额外购买Vmware虚拟化产品。

分布式存储部署架构

软件定义 ▏节点级冗余 ▏弹性扩容

丰富的企业级特性

分布式架构:消除传统控制器架构瓶颈,充分发挥新型存储介质性能,提升系统并发性能和弹性扩展能力。 

存储资源池化:整合系统存储资源,实现统一规划扩容、按需使用,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

软件定义:与服务器硬件充分解耦,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硬件选择,快速整合最新硬件技术提升整体系统能力,也可以快速实现 ARM 等新型 CPU 架构的适配,满足信创转型等用户需求。

多计算平台支持:支持 vSphere、OpenStack、Kubernetes、物理机等计算平台。

分布式存储架构特点

卓越的性能

按需扩展

HCI应用场景

目前,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组合已在广泛的行业与应用场景中大量部署,生产环境部署占比达70%左右。您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在核心生产、敏态业务、开发测试等场景构建不同架构的多种分布式云化资源池。

让私有云基础设施兼具弹性、敏捷的公有云特性与稳定、高性能的生产就绪能力

了解更多

万兆办公园区与生产网络

了解更多

集中和分布式存储系统

了解更多

极简全光网络GPON

了解更多

多云多网互联

了解更多

数据保护与容灾

了解更多

WIFI无线网络

全栈基础架构服务

简单、弹性、可靠、开放的现代化 IT 基础设施

相关超融合服务器产品